问答|四川省公安厅“重拳整治网络乱象 维护清朗网络空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5-09-18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问题1: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刷短视频、逛校园社群时,会刷到售卖“聪明药能提分”“止咳水解压”的信息,其实是一些涉麻精等成瘾性物质,家长很担心孩子被诱导。想请问,公安机关针对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四川省公安厅网安总队副总队长赵禹

答:针对这类问题,公安机关秉持多部门协同、全链条治理、源头清理与教育防范并重的思路,开展了多维度工作。一是积极联动禁毒、经侦等部门,聚焦利用互联网销售涉麻精药品的案件,深挖背后生产窝点,从根源上清除违法供给,遏制涉瘾物质流通。二是联合网信办推进“清朗行动”,重点整治虚假宣传、违规引流乱象,要求互联网平台强化审核监管责任,及时清理“聪明药”“解压止咳”等诱导性信息、关停相关销售店铺;同时依托网安部门 7×24 小时网上巡查机制,对含“提神神器”等涉毒诱导内容,第一时间责令平台清理,净化网络环境。三是联合禁毒部门将禁毒宣传推进校园、社区,通过拆解涉瘾物质伪装手段、讲解典型案例等生动形式,搭配网警巡查执法账号的禁毒宣传与法治教育,帮助青少年提升对“伪装毒品”的识别、防范能力,树立正确认知,从思想层面杜绝诱导风险。

问题2:现在网上,不少“情侣吵架”“商家宰客”等“剧本演绎”内容标注“真实事件改编”,实际多为虚构,部分账号还靠这类内容吸粉后带货或引导低俗互动。想请问,公安机关针对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避免误导公众上有哪些举措?(四川省公安厅网安总队副总队长赵禹

答:针对网上一些虚构的“剧本演绎”内容,我们一方面依托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编造虚假剧情、炒作低俗内容等博眼球的自媒体账号,今年以来,成功侦办22起造谣摆拍类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0名,清除相关谣言信息1232条,另一方面,通过公安新媒体账号,向网友科普“如何辨别剧本演绎内容”,比如“观察场景是否反复使用”“演员表情动作是否过于夸张”“事件结局是否刻意煽情”等,帮助网友理性看待此类内容。经过努力,越来越多的平台和创作者开始主动标注“剧情提示”,既保障了网友的知情权,也让“剧本创作”回归健康的内容生态。

问题3:有网友反映,在网购时发现有些店铺的“好评”看起来很假,比如评语雷同、晒图重复,还有的主播直播间 “在线人数”“点赞量”高得不正常,怀疑是“网络水军”刷出来的,这不仅影响购物判断,还让诚信商家吃亏。想请问公安机关针对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四川省公安厅网安总队副总队长赵禹

答:我们高度重视“网络水军”刷量引流等违法犯罪活动,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打击整治一是坚持以打开路,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行动,今年以来,成功侦办相关案件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人,捣毁水军公司6家。二是聚焦虚假宣传、造谣引流等突出乱象,会同市场监管依法打击为假冒伪劣产品引流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平台监管,督导平台全面清理违法虚假信息,完善防刷机制,从源头识别和清理虚假流量。

问题4:有网友留言说,自己明明没注册过某些 APP、没办理过相关业务,却频繁收到贷款推销、房产中介的骚扰电话,甚至有人因此遭遇“精准诈骗”,怀疑是个人信息被泄露后 “精准倒卖”。想请问公安机关针对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四川省公安厅网安总队副总队长赵禹

答:这类“信息泄露后被定向利用”的问题,不仅侵扰群众生活,又易诱发精准诈骗,是我们重点攻坚的民生痛点。我们坚持“打击、防控、宣传”三位一体主动发力。一是重点关注金融、房产、电商、教培、招聘等重点行业领域,深挖行业“内鬼”、紧盯信息倒卖团伙、溯源下游骚扰诈骗人员,实施信息获取、贩卖、使用全环节打击。二是联合多部门对信息密集型企业开展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做好数据保护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泄露风险。三是针对群众易泄露信息的场景,制作相关宣传素材,通过公安新媒体宣传矩阵、社区宣传栏、运营商短信、进社区、进校园等渠道进行推送推广,引导广大群众守好个人信息保护第一关。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