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补惹阿木:南丝绸古道上的驻村警察

发布时间:2020-11-26 信息来源:

 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时,四川警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四川省公安厅迅速选派多名优秀的年轻干部相继奔赴各个深度贫困乡村。禁毒总队也补惹阿木警官是彝族人,省厅选派驻村警官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说:在全国人民支持家乡扶贫攻坚的旷世战役中,身为凉山人,他无法做到无动于衷,也不愿意缺席。

2019年4月,也补惹阿木如愿以偿地成了凉山州越西县南箐镇河坎村的驻村警官,担任南箐镇的党委副书记兼河坎村支部委员,负责全镇的治安禁毒工作和河坎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临出发之前,站在省厅大门口,也补惹阿木心潮汹涌,面对飘扬的五星红旗,他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臂,内心涌动着“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情壮志。

在大凉山长大的也补惹阿木,太熟悉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民风民俗,而身为全省公安禁毒总队的警官,他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东北麓,境内多山,南北纵列,岭谷相对高度1000―2000米,最低海拔达1170多米,最高海拔4791多米,曾经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明星古镇,其中的零关古道因地势险要古今闻名。零关古道纵贯越西县南北,自古有“一线通南北”的说法,那也是后来很长时间越西老百姓进出大山的重要通道。

由于地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丛山腹地,一度时期因为国家和省地县技术力量、人力物力等多种因素制约,过去很长时期越西曾经交通闭塞、通讯、电力设备短缺,教育、医疗无法保障。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由于进出大山困难,生产、生活条件艰难。信息闭塞造成整体理念滞后,内生动力不足,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偏弱。彝、族、藏、回多民族聚居,由于语言沟通不畅、风俗习惯差异,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引发的邻里摩擦和矛盾也比较多。慢慢地,南方丝绸古道上的这颗明星在后继发展中动力不足,开始掉队了,而且越掉越远。

1994年,越西县被评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2019年底,越西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08个、全县行政村的71.9%。

按照省厅党委决策部署,南箐镇的脱贫攻坚由省厅党委统筹协调项目资金、技术、人力物力支持,驻村警察全面、准确了解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依托当地政府和党委,群策群力,从产业、教育、医疗、法治、禁毒等方面综合开展帮扶治理,标本兼治,构建一个可持续性的、有内生动力的脱贫致富模式。

也补惹阿木意识到:脱贫工作就像医生看病,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准病因,才能正确处方。

他到任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进千家门,入万家户”尽快融入当地老百姓生活,熟悉当地情况,找准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开展各项工作。他每天坚持进村入户,一遍遍深入农户、田间、地头,与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听取大家的诉求、意愿、思路,认真做好日记。走遍了全村311户家庭,全面详实地掌握了56户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村里的红白喜事,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亲如一家,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人。一开始,很多人抱着观望态度,认为不过是来走走过场,就会离开的,随着时间流逝,大家感受到他的真诚,慢慢接受了他。

也补惹阿木说,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大家不再把他当外人,现在每次去田间、农户家,很多人远远看到他就高兴地招呼:“阿木书记又来入户啊,走路辛苦了。”

“阿木,进屋来坐嘛。”

“阿木,一起吃饭嘛。”

听到那些亲切的招呼,也补惹阿木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呼唤自己的声音。

在一次一次实地查看和调研走访中,也补惹阿木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决定首先解决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想办法解决了河坎村1组2组公共设施缺失的问题,添置了80多颗路灯,让黑黢黢的乡村明亮起来,方便了路人也增添了安全感。跟着想办法解决了3组水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重新选址打造了一口井,修建了一个大约40立方米的蓄水库,保证了人畜和浇灌用水安全、充足。

村民阿比衣古前妻去世后与丧偶的阿真组合了新的家庭,共有8个儿女,经济来源有限,生活困窘。其中一个女儿天生智障,生活不能自理,也补惹阿木通过多方奔走,将老阿全家人纳入低保,但是南箐镇没有伤残鉴定机构,无法取得伤残证明就申请不了低保。也补惹阿木考虑到他家具体情况,特意从县城请来鉴定专家上门开展鉴定,然后联系县残联给阿会评残,并送特殊学校读书,再与结对帮扶的交警总队五分局沟通联系,帮助发展养殖业。

阿比衣古逢人便说:“阿木书记为了我家过上好日子,鞋子都跑坏了好几双,就是父母都没这样好!”

为解决全村出行难、公共设施设施差的问题,也补惹阿木到各级相关部门协调对接,反复做工作,终于完成村级旅游停车场、智能警务室、村活动室厕所的建设,完善了通组入户道、道路路灯、居民安全饮水等惠民工程,并通过省公安厅给当地老百姓捐赠过冬衣物600余件、消费扶贫81万元、捐赠猪近20头、鸡近200只、生活物资折合4万余元,切实为群众解决了困难、增加了收入。

在解决好大量眼下的事情以后,老百姓虽然信任度提高了,满意率也上升了,但是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的愿望依旧没有较大幅度激发出来。

也补惹阿木认真思考着如何才能让南丝绸古道上这颗曾经耀眼的明珠在扶贫攻坚的新征程上重新实现“一线贯南北”。他清楚地意识到,眼下这些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是如果哪天扶贫工作组一撤走,很多问题还会反复重来。单纯的给钱给物,只能救急,解决不了长远问题,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老百姓需要从根本上彻底扭转观念和理念。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物质、文化、见识、法治、生存技能上综合予以保障,就像古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党的政策是脱贫攻坚的灯塔

也补惹阿木在走村串户中发现老百姓对扶贫政策了解不多,而且认识模糊,不懂得怎么申请扶贫物质和资金。他决定从普及扶贫政策入手。但是,他自己以前对相关政策掌握也不充分,为此,他奔走相关部门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和依据,自己先消化,然后在走村入户中用母语对老百姓进行宣传、讲解,有些时候还要结合具体个例进行解释,老百姓才能听得明白。为此,他的电脑里、手机里、文件包里满满都是中央到地方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现在他已经成了扶贫攻坚政策的讲师级人才。

在宣传政策过程中,也补惹阿木了解到河坎村已两年未能顺利完成低保评选。他一户一户了解原因,一遍一遍与群众沟通,全面了解周围邻里的看法,征求村两委意见,按照相关政策公开公布低保申请和发放条件和程序,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主持评选出了45户贫困低保家庭,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未发生任何闹访现象,河坎村年度群众满意度和感恩度测评明显大幅上升。

产业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基础

稳产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实基础。面对河坎村地少人多的实际,也补惹阿木始终坚持以产业富民为中心,集中有限的土地发展规模化产业,充分发动个人及相关社会资源,成功协调引进220亩杨梅种植、200亩甜樱桃种植、肉牛养殖、光伏发电四大产业落地河坎村,预计将为村集体每年带来近20万元稳定收入,为老百姓就近务工就业提供了便利,又增加了土地收入,为全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产业基地通过“以工增收、以工代训”的方式,让贫困户在学习管理、种植、养护等技术过程中获得经济收入,一方面保证了他们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提高了他们自主脱贫的信心。也补惹阿木兴奋地说:“三年后,甜樱桃进入丰产期,预计每亩产值将达1.2万元以上,仅仅这一个基地就可以保证全村贫困户近200人长期稳定增收。”

2020年2月27日,河坎村成功被国家民委评定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禁毒防艾是脱贫攻坚的清障器

“禁毒是我的本职工作,决不能让毒品侵蚀这块土地。”这是也补惹阿木给省厅领导的保证,也是他给南箐镇父老乡亲的承诺。作为分管领导,面对复杂的禁毒形势,他统筹镇党政班子担起禁毒工作主体责任,与全镇12个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起“乡镇书记、村书记”两级抓禁毒的工作格局,积极推行“十户联保”“三联三保”等有效禁毒模式,建立起禁毒工作一盘棋局面。

也补惹阿木借助妇联和学校等社会力量,在走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的同时,大力开展禁毒大宣传,充分利用“6.26”国际禁毒日、彝族火把节老百姓聚集等机会开展禁毒防艾宣传,常态化地深入学校开展禁毒防毒宣讲,从法律政策到毒品危害再到身边吸毒贩毒人员的悲惨人生,在青少年和普通老百姓心里埋下了拒绝毒品的“种子”。近两年时间以来,全镇无一新增吸毒人员、无一外流贩毒人员,禁毒形势有效好转。

也补惹阿木在基层走访中发现基层工作人员和吸毒人员都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存在误解,双方对立情绪严重,工作效能低下。他立即召集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辅导,向他们讲解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引导他们正确与吸毒人员交流沟通,入户走访教育。从他到任以后,南箐镇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一直保持在100%,工作持续排名全县第一。

“吸毒人员是病人,也是受害者。”了解到村民曲木某某被朋友骗吸毒品,强制戒毒效果不理想后,也补惹阿木常与他谈心谈话,帮助鼓励他脱离“毒圈”,如今,曾经是医学院毕业的曲木某某已经彻底脱瘾,成了村医,有了自己的诊所,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有奔头。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热心帮助村民看病问诊。

曲木某某说,“从我记事起,毒品就像一场瘟疫,在我的家乡四处蔓延,让幸福美满的家园变得荒凉,只留下支离破碎的废墟。我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感谢阿木,感谢政府,卡莎莎,卡莎莎。”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积极参与禁毒治毒的法治宣传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影响作用。

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引导就业、自主择业、开设公益岗位,组建工程队等,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找到自信、回归社会。现已实现多名涉毒康复贫困人员就业增收,为涉毒人员脱贫奔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10月20日召开的全国禁毒工作会议宣布凉山州毒品问题全部清零。也补惹阿木一提起这事就特别开心,好像一个小孩子得到了自己盼望了很久的礼物。

知识是脱贫攻坚的内驱力

“只有教育才能根本上阻断贫困传递”。也补惹阿木每次走访,都挨家挨户核实适龄学童上学的情况,用自己读书、考取国家公务员,成为梦寐以求的警察为例,告诉大家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出路,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才会让生活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越过越好。他反复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对身体原因上学困难的学生协调送教上门或协调学校就读,全村无一人失学辍学。

为解决学校的具体困难,他通过省公安厅相关部门深入河坎村小学开展走访慰问暨禁毒防毒宣传活动,向学校捐赠了音响等教学设备,向村小和村幼教点师生捐赠了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解决他们切实的困难。

为开拓山区学生的眼界,他主动联系协调,成功争取到“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游学活动50个名额,组织贫困户学生到成都参观学习,最大限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因。孩子们看到前所未见的世界,眼界大开,激动不已,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希望将来把自己的家乡也建设得像外面的世界一样美好。

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后勤保障

也补惹阿木始终坚持党建工作引领,从建设和完善支部生活,提升干部素质入手,坚持“三会一课”、党建月会、农民夜校,用法律和党的纪律严格管理党员干部。

联合人社、交通运送、农业等部门,大力开展骨干党员干部厨师、机动车驾驶、耕织、养殖等生产生存技能培训,清理村两委中不合格党员,把年轻优秀的村民吸收到村两委,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将村党支部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和“主心骨”,把村组干部培养成“先锋队”,并建立农民工党建工作“六本台账”、脱贫攻坚“五支队伍”,积极挖掘后备人才,培养了后备人才7人,发展预备党员2名,为基层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建立起一支永不撤退的扶贫攻坚队伍。

贫困户王伟有一定的养殖技术,但是以前对集体和公益不热心。也补惹阿木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鼓励他利用知识回馈社会,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也补阿惹还帮助他办起了20余头规模的养猪场,成为全村的“致富新星”。王伟最终被感动,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村民小组长,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随着大凉山高速路四通八达,高压电网和通讯设施的全覆盖,这块深藏丛山之中的风景胜地已经日益吸引众多的关注,进山出山的便利也大大打开了闭塞村庄的视野。有了扎实系统的扶贫攻坚保障机制,如今的南箐镇河坎村已经是一只羽翼渐丰的凤凰,相信有一天她会再次展开双翅在美丽的大凉山翱翔。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