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守护|藏蓝守望映朝夕 温情接力护晨昏——梅伊:十六载绘就“一老一小”平安长卷
发布时间:2025-11-05 信息来源:四川法治报 浏览次数:
十年,是“警察爸爸”一句承诺穿越的光阴;2980元,是“银发守护者”一份承诺抵达的安稳。
39岁的蓬溪县公安局普安派出所所长梅伊,虽已鬓角染霜,却以16年警龄为笔,在川中丘陵的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守护“一老一小”“朝夕美好”的动人画卷。他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22年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先后获评“中国青年好网民”“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

16年里,梅伊如同一棵坚韧的大树,深深扎根于乡野,用爱与责任为“一老一小”撑起一片平安的绿荫,书写着新时代的警察故事。当城市聚焦疑难重案时,他始终俯身于阡陌之间,档案柜里乡邻的鸡毛琐事与反诈宣传单并肩而立;当99.32%的群众满意度映亮派出所的灯火,那光芒背后是他在火场浓烟中三进三出的决绝背影和那些留守儿童学费单上的温厚笔记。
10月28日,省公安厅“阳光下的守护”采访团走进遂宁市蓬溪县普安派出所,采访梅伊如何以智慧警务为墨,搭建“守未”模型,将基层治理的温度融入民生细节,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在梅伊的警务日记里,“鸡毛蒜皮”从不是小事,而是关乎乡亲们幸福生活的“心头大事”。2023年3月13日,他的警务日记里记录着这样一件看似普通却饱含深情的案件:“今天帮兰草村张大爷、李大妈等找回了33只鸡鸭,老人家们终于露出了笑容。”这简单的文字背后,是梅伊和同事们在油菜田埂上四夜的坚守与付出。
三凤镇兰草村,那段时间鸡鸭接连失踪,对村民们来说,这些鸡鸭不仅是生活的伙伴,更是“活存折”。连续四夜,梅伊和同事们蹲守在嫌疑人可能出没的油菜田埂边。直到第五日凌晨,当嫌疑人骑着摩托车经过时,警车灯光如利剑刺破黑暗。“你们疯了吧?为几只鸡守四天?”面对嫌疑人的不可置信,梅伊坚定地说:“守护乡亲们的每一份财产就是我们的责任,必须要‘小题大做’。”
这样的“小题大做”,在梅伊的从警生涯中早已成为习惯。当87岁范婆婆和20多位老人被"健康讲座"骗走2980元养老钱,梅伊半月跨越多地追踪,追回3万余元并亲手交还。老人颤抖着攥住他衣袖,泪水滑落。
如今,守护老人这份信任的战场,已从田间地头蔓延到数字空间——2023年初,三凤镇集市出现"扫码送礼"骗局。梅伊带队抓获3名嫌疑人后,揭开黑色产业链——从乡镇"地推"盗信息,到暗网售卖,再到精准诈骗。历经内蒙古暴雪蹲守、云南边境追踪、广东城中村收网,84名嫌疑人落网,冻结资金204万元。
“一筐鸡蛋换不来平安晚年。”梅伊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这句话。在他的守护下,三凤镇的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聊时,总会提醒彼此:“莫贪小便宜哟,有事就找梅警官哈。”这些一件件沾着泥土的小案,看似微不足道,却连着民心,筑起了乡村的“大平安”。

2025年8月,蓬溪动车站里,小敏望着专程赶来接她的梅伊,高兴地唤道:“梅爸爸,我回来了。”这声呼唤,跨越了十年的时光长河。
十年前,高中教室里,家庭困窘的小敏在作业本上写下“不读了”三个字,泪水晕染了字迹。梅伊走访得知后,连夜叩开她家斑驳的木门:“孩子,别放弃,梅叔叔是你的靠山,供你读书到底!”
此后,每月500元生活费准时送到小敏手中。学校家长会,小敏骄傲地牵着穿警服的“爸爸”入座。“警察爸爸”的称呼,在校园里激起温暖涟漪。然而,命运弄人,2016年盛夏,小敏高考落榜。她哭着说不想再拖累“警察爸爸”,而梅伊却四处奔走筹措,悄悄交上了8000元复读费,还安慰小敏说是学校看中她潜力免了学费。
次年,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到来。梅伊又把早准备好的银行卡塞给小敏,卡片边缘已磨损,那是他从工资里“挤”出的深沉爱意。多年来,梅伊从微薄薪水中“挤”出十万余元,照亮了小敏、小欣、小锐等7个农家娃的求学路。
梅伊的守护,不仅为孩子们浇灌“成长田”,更织密了“安全网”。在普安派出所,梅伊主导成立了全国首个“书乡守未”工作站。他主推“三心四维五联”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构建了“预防-干预-守护”全链条未成年人保护体系。120名网格员组成的“护苗观察员”队伍与300人的“书乡义警”护苗队形成守护网络,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工作站运行以来涉校警情下降37%,校园欺凌类警情零发生,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创新不止于此。梅伊依托蓬溪县公安局智慧警务平台,倡导搭建“未成年不良行为预警模型”“未成年交通违法预警模型”,将平安建设的宏观目标细化为精准识别、阻断未成年人个体风险的微观实践。当“大胖蜀黍的青春小站”微信公众号收到学生留言:“您让我相信,警察不仅是抓坏人的英雄”,这便是对基层治理创新最美的注脚。
十年守望,一声“警察爸爸”承载的不仅是小敏们的成长蜕变,更是新时代基层民警为民情怀的深度诠释。从个人资助到“守未”机制创新,梅伊将个体善举升华为“书乡守未”系统工程,用爱与责任诠释了“守护”二字的千钧重量。
基层善治:从“阡陌调解”到“双城共治”的智慧担当
在乡村振兴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并进的时代浪潮中,梅伊以智慧警务为支点,创新推出“伊言伊行”调解法、“银发反诈”预警及跨区域警务联动机制,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精彩篇章。
寨井沟村唐家兄弟因土地问题积怨十多年,梅伊采用“茶摊调解法”,隔三岔五邀请两位老人到派出所喝茶,从家长里短聊到邻里和睦,用五年时间慢慢化解矛盾。
瓦窑坝村曾因一只丢失的鸡引发持刀伤人案,背后是长达半年的邻里纠纷。梅伊带领团队开展了60余场“坝坝会”法治宣讲,用方言解读法律条文,以“身边案”警示“身边人”。
面对农村老人电诈高危受害现状,梅伊依托反诈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潜在受害人。他还组织编写防诈手册,录制防诈方言广播、抖音短视频,创新“反诈茶话会”“情景剧普法”等形式,让留守老人在欢声笑语中提升防骗意识。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梅伊联动重庆潼南区米心派出所,共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过警民联系微信群覆盖27个村社,24小时为企业群众解难答疑。面对产业园区加速发展,他推动服务类诉求响应机制,两地警方启动“云端调解”机制,让民生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成功调解上千起矛盾纠纷,参与破获700余件案件,挽回1000多万元经济损失……”翻开梅伊办公桌抽屉最上层的警务日记,里面一行行字迹记录着他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那130面挂不下的锦旗,每一面都承载着群众的感激与认可;那5000多个日夜的默默坚守,每一个瞬间都诠释着他对职责的忠诚。这些数字与荣誉,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勾勒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文/图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53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