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成瘾者的“社会认知系统异常”
发布时间:2022-05-10 信息来源:
心理学中的认知研究的是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社会认知指的是能够促进个体之间行为应答而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看法、意图、愿望和信念等),预测他人的想法,判断他人的行为,并指导我们自身的社会行为。这些都属于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社会认知是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一套重要的工具”,主要包括情绪识别、共情(同理心)、社会互动等多种认知功能。
毒品成瘾者的社会认知功能存在损伤,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情绪识别异常。情绪识别是指从面部、声音、手势和情境中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在需要成瘾者对图片所表达的6种基本情绪(高兴、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讶)或者中性情绪进行识别时,成瘾者准确识别的比例较低。不仅在基本情绪识别上存在异常,在复杂情绪识别时也是如此,如研究者通过向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呈现关于复杂情绪的人脸眉眼区图片,要求他们判断当前图片所表达的情绪时,发现成瘾者识别情绪的正确率更低,反映了成瘾者不能对他人的情绪进行正确识别。而对他人的情绪准确识别是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这可能也反映了成瘾者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识别能力较差。
一些研究结论也证实确实如此,实验中个体需要观看录像短片并判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每一段短片都是由两名专业演员表演的交谈场景,其中3段为正常交谈,即演员的表情、姿势和动作都能表明他们的言语是真实诚恳的,而另外6段表现的是讽刺,即表情、姿势和动作都表明他们的真实态度与言语相反,结果成瘾者的判断成绩更差,反映了成瘾者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识别能力较低,难以识别他人真实的意图、想法和观念。
这种社会认知异常不仅表现在理解他人上,而且还表现在与他人的交往方面。如研究者在一个分配博弈任务中,让成瘾者分配固定的金钱,根据实验设置,其他参与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也就是说他只能接受成瘾者的分配方案。结果发现,成瘾者在社交互动任务中的选择更加利己,即更倾向于为自己获得更高的金钱,而这是以牺牲其他参与者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反映了成瘾者在社会交往中的缺陷,他们似乎不太关心社会互动之中的公平性,而只关心效益。由此可见,成瘾者还缺乏同理心,难以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吸毒者即使面对家人苦苦恳求自己不要吸毒时,仍然表现得无动于衷。
社会认知损伤往往还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如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缺乏社交欲望、社会道德异常等。毒品成瘾者存在社会认知功能的损伤,也存在着社会适应不良,调查研究发现,海洛因滥用者、冰毒滥用者、大麻滥用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社交能力低下的现象,即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而社会适应状况与情绪关系密切,社会适应不良可引发个体精神紧张,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依据成瘾的负强化情绪加工模型,负性情绪在诱发药物寻求和引起复吸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由此,对成瘾者而言,形成了成瘾——社会认知异常——社会适应不良——负性情绪——复吸的恶性循环。近年来,有较多的研究者都认为,成瘾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孤立、抑郁和攻击性等行为背后的一个可能原因正是社会认知受损。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通过表情识别练习、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以提高毒品成瘾者的共情能力,进而改善其社会认知状况。期待未来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会更多,对打破毒品成瘾者反复复吸的恶性循环产生积极意义。
来源:中国禁毒报 作者李玲系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华系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